“朕以为,孙应元、周遇吉等,皆一时之选,或未必能所向有功,但胜庸才远矣。另外,朕闻左良玉麾下有将名金声桓者,屡立奇功,似亦可调辽东听用,不知爱卿以为如何?”
“唔,陛下既然如此说,臣以为亦无不可。只是眼下总兵无缺,此数人不知陛下意属何职?”陈新甲并没有反对的意思。孙应元、周遇吉乃是陛下亲自拣选的勇卫营出身,其中尤以孙应元战功卓著,想来内阁亦不会横加阻拦。
至于调金声桓一事,虽然不知陛下从何处得知左良玉手下有此一将,但这一手调动同样是一手好棋。但最终谁能得利,还要看后续的安排。
而在见识了朱由检的手腕之后,陈新甲并不认为左良玉有机会转祸为福。
“朕闻大同总兵王朴,虽治军辛劳,然御下不严、遇敌不战,大同重镇,非此等庸碌之人所能守。又有山东总兵刘泽清,纵兵劫掠、遇敌先退,亦当进京述职,以明其赏罚,不知爱卿以为如何?”
“臣明白了。”陈新甲略略一想,便毫无异议的点头应下。
如果说陛下上一句是点出起用勇卫营诸将,那么这一句就是明示了这些人的安排。
虽然王朴这些年来也没少打点,但比起陛下的意思,区区一个大同总兵,舍了也就舍了,更何况,陛下只是招他回京,说不得王朴还得感谢他陈新甲居中运作呢。
至于刘泽清,陛下都点名了,他还想保住山东总兵的位置?
至于陛下为什么要点名要山东总兵,自然是方便万一需要南迁的时候,路途上能有亲信把控不至于出事。所以陈新甲对此也不会再生异议。
他哪里想得到,自家皇爷眼下考虑的压根儿就不是南迁,而是单纯看这位后来被人戏称为“刘跑跑”的长腿总兵不顺眼。
根据明代中后期的情况,地方总兵人选一般是由上级总督、督师或兵部大员举荐,然后经兵部尚书审核后提名,最后由内阁和皇帝批准。
眼下皇帝和兵部尚书达成了默契,内阁又不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这件事情基本上可以被视作完成了。
君臣二人达成了默契,京师大校场也已经隐约在望。
当走到这座曾经盛极一时的校场门口,朱由检用力的深深吸了一口气,随后长长的吐了出来。
至于刚刚和陈新甲讨论的关于武将们的人事调动,他相信陈新甲会处理好的。而在完成这件事之前,这位兵部尚书应该也不会傻到到处宣扬。
他很清楚,按照文官们的尿性,这件事可以是陈新甲揣摩上意之后提出来被他顺水推舟的通过,但绝对不能是他提前暗示或明示陈新甲如此操作。
而这件事一旦被捅出来,他这个皇帝威严扫地不提,陈新甲本人的政治生命也必然走到尽头。
想到这里,他也就明白为什么原本历史上议和一事被泄露之后陈新甲最终被处死了。这不是崇祯皇帝恼羞成怒,而是文官集团对这位背叛者的惩戒和对皇帝的警告。
希望这一世,这位兵部尚书不要重蹈覆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