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上的哪一栋楼,是谁家的产业,这家又是怎么败落的;豫园周边的哪家店最好吃,大师傅又是什么样的师承来历;复兴路上的老洋房,在私人手里的还有几家,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弄到手……
如此种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反而成为他在办事处立身的根本。
做生意做的是人情世故,这种老派的淞江人,最讲究的也是这个,贾老师在意的也是这一点。
另一位副主任李女士,则出身于书香世家,祖上是合肥李中堂的族弟,父祖都曾在震旦、交大、同济教过书,而她自己也曾是震旦中文系的才女,晚报社的知名编辑。
只是造化弄人,和老梁一样,这二十多年来,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
十几年前被安排支边,直到前年才得以回城时,丈夫已故去多时,她自己也已经磨去了昔日的棱角,去年刚过五十岁生日,便将工作转给拖家带口的独生女儿,早早办了退休,一个人独自生活。
如果说老梁是自己闯过来的,那么李女士则是贾老师三顾茅庐请过来的。
前年贾老师来这边出任一场围棋比赛的评委,就和她有过一面之缘,深谈后相互也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在一年前贾老师创立公司的时候,便把内地未来的投资中心,定在了淞沪,初创的人选自然也经过了多番考量。
几经登门,无事一身轻的李女士,也就此归入长安置业的旗下,开始为贾老师在长三角地区开疆拓土。
这一年多来,长安一系的中层都有个发现,自家老板在用人上,似乎更喜欢用年龄比较大一些的,尤其是三家公司的掌舵人和内地的广州、淞沪两家办事处的负责人,竟然都是年过半百的老朽,更是印证了这一点,难免让个别年轻人对上升空间有些担心。
可贾老师又有什么办法呢,年轻人固然有朝气、有闯劲,但没有谁比他更明白,这个时期内地的市场秩序有多么的混乱,他目前最需要的是稳健,而不是敢闯敢拼的冲劲。
随着未来的投资环境的逐步完善,他在用人方面的策略,也势必会随之调整,但肯定不是短期内的事情。
经过一个下午的短暂休整,贾老师和王姑娘在南京西路的华侨饭店,宴请了办事处的所有员工。
这间酒店始建于1924年,于1926年落成,起初名为华安大楼,1939年被香江华侨租用,并更名为金门大酒店。
酒店由当时的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出资兴建,聘请阿美利坚建筑师哈沙德设计,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大楼,建成之初就被誉为淞沪“最上等的建筑”。
1958年酒店改名为现在的华侨饭店,直到九十年代才会恢复金门大酒店的原名。
这家饭店是老梁推荐的,原本是办事处准备给老板举办接风宴,却被贾老师改为了对员工的答谢宴,名义变了,但相互间加深认识和了解的内核没有改变。
淞沪这块地方,未来将是贾老师经营活动的大本营,对于初期的掌舵人,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所以,在宴请员工的同时,贾老师让大家把家属都带上,同时委托办事处的几位当家人,给到场的每一位,都准备了礼物,务必让所有来宾都能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