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丫带着三和小山回楼上温习功课,今天,二丫针对每个问题都阐述一正一反两个观点,然后讲不同的论证方法,三儿和小山更加新奇。
先生讲‘君子有成人之美’,大嫂竟然会讲‘君子也可无成人之美’,先生讲‘开卷有益’,大嫂竟然会讲‘开卷未必有益’……
重点是大嫂举例子,做对比,打比喻……说的也很有道理。
原来事情都有两面性,就看哪一面对我们的成长和人生有帮助。
二丫又给三儿和小山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孔孟之曰没有错,但不能盲目的服从,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环境而异、因地点而异。
二丫她们滔滔不绝讲了一上午,直到大山抱着儿子回来,才休息,小山还听得意犹未尽,奈何小侄子回来了,他也喜欢得紧,和三哥抢着抱孩子。
陈娘在集市买了不少菜回来,在厨房忙活呢,二丫本想去帮忙,陈娘不让,知道她辛苦,让她回屋躺一会儿,饭好了叫她。
二丫也确实累了,这脑力劳动一点不比体力劳动轻快,幸好自己学的是师范,属于教师出身,给三儿和小山上课也属于本色出演了。
时间一晃过了三天,小山坚持在家再休息三天,他说感觉在家和大嫂探讨、学习效率更好、更高,三儿自然也同意,他虽不如小山学的好,但他喜欢在家里。
二丫无奈,只得让大山去镇上时,再给他俩请三日假,弄得学院先生这个不乐意啊!他很看中小山,本想着这次指望小山能给他们书院张罗,可这临考试还一直休息,怎能不让他着急。
三儿和小山是二月十二回的书院,先生很是不高兴,上课时,先生特意出了不少问题,没想到俩孩子回答的非常好。
“看来你俩回去并没有荒废学业啊!”先生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二月十四下午,二丫带着三儿和小山去了县城,住在三柱那里,因为明日要考一天,二丫特意给他俩做了方便面和猪肉脯,让他俩带进去当做午饭。
十五日县试,考场设在了文庙,考生辰时入,未时末出。考生不到二百人,大多数都是县城里的学子,小山是年纪最小的。高县令和县丞亲自主持、坐镇,张教谕带着带着一些夫子监考。
二丫和大山不到未时就在文庙门口等着了,这里已经有不少家属,有的甚至的没有回去,未时中旬,考生开始陆陆续续出来,没想到小山和三儿竟然走在前面,他俩看见二丫就激动地跑过来道:
“大嫂!大嫂!我们竟然看见了原题,《论语》和《诗经》里的默写,就是我们前几人做的题里面一模一样的,这次我有把握能考好。”三儿兴奋地趴在二丫耳边道。
“知道吗?三儿都这么有信心,小山一定没问题啊!”二丫高兴地揉揉三儿的头,转头看着小山道。
“我答得非常好,过应该没有问题,就是看名次了。”小山一副小淡定模样。
“这样的县试第二和最末一名没区别的,当然第一案首可不一样的,我们要争取,但不用太有压力,你们还小,走我们回去吃饭。”二丫和大山带着他俩上了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