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坏了,跟你聊这些东西,吓死你了吧?吓得不敢聊了吗?
苏灵:不会,虽然你人品不行,但吓死我还不至于。我是觉得你们太渣,确实没有好感了。
龙吟:那就好,唉,男人就这样,没几个好东西,都很流氓。你就别想找清纯的了。
苏灵:不是这样吧?我班主任就不这样。他很专心,很专一。
龙吟:不一定啊!在真相还没暴露之前,谁也不知道一个人的真实人品。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苏灵:你可别这样说!我班主任很专情,比你强多了!
龙吟:我在惊世之缘里写过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在办公室里从来不说话,人家都以为有仇呢!谁知道后来才知道他俩是情人!
苏灵:这是真实的吗?不是你胡编的?
龙吟:真的呢!后来在一个小宾馆里,不小心煤气中毒,一块死了才曝光。这事就是发生在你们和庄,你去打听打听就知道了哈!
苏灵:唉,不说这个了。心情压抑,
龙吟:你应该知道这些事,世界太可怕了,你得小心处世啊!
苏灵:还是不知道吧!你们太可怕,太流氓了!
龙吟:唉,真实的世界就是这样。幼稚的你,恐怕一时接受不了。
苏灵:正常情况,我真是难以接受这些。我感觉自己的三观快沦陷了。
龙吟:唉,那就捂住耳朵,当没听见。
苏灵:怎办?在我心里,大哥不会这样,结果你也这么花心,天呐,我真失望。
龙吟:实在不行,你也变花心呗!
苏灵:哈哈哈,这也行吗?花心不花心,这还能改啊?你是想让我跟你们一样同流合污啊?
龙吟:呵呵,同流合污是人类的生存大道。你还记得吗?楚辞里有一章,屈原所作的怀沙,乃是他生前所作的最后一赋。当初你在无州三中上学时,我给你们讲过,还有印象吗?
苏灵:啊?忘了。好像课本上没有,是吧?
龙吟:对,课外文言文阅读,我给你们讲卷子的时候讲过。
苏灵:那你现在再给我讲讲吧!温故而知新。
龙吟:好啊!好长时间不讲课了,我就再过一把上课的瘾吧!那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当时楚怀王因为亲小人,远君子,宫廷里为郑袖迷惑,朝堂上为靳尚把持,在外面为张仪欺骗,导致军队连遭挫败,大片土地被敌国分割占领,自身也客死在秦,被天下人耻笑。
屈原随着放逐的日子愈长,挂念国君、企盼返朝的愿望就愈盛。这时候的屈原,早已不是三闾大夫,其地位已经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但“位卑未敢忘忧国”。他的心在忧伤对国君,在怨恨对靳尚、子兰一帮谗人,在悲悯对楚国的百姓、在呐喊对世道不公,他用一颗忧恨的心,铸就了这篇传世之作。
那一天屈原披头散发,面容憔悴,来到汩罗江边,一个渔夫见了问他,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就说了一段颇能表现他思想德操的话: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就是说整个社会都混浊不堪,唯有我干净清白众人都醉了,只有我头脑清醒,因此被放逐。这一混一清,一醉一醒,多么鲜明,多么直白,不存在任何的曲里拐弯。
屈原当然没机会穿越到现在,没观看过赵本山演的小品卖拐,否则,对那渔夫“忽悠”两句也是好的嘛。他做不到,做到了就不是屈原了。
从“敌”的方面看,和张仪相比,均为君王重臣,忠人之事,各为其主,这一点是相同的但张仪的谋划心机,玩弄对手怀王于股掌之上,这一点二人是有天壤之别的。
从“友”的方面说,在庙堂上,撇开思想品格之优劣暂且不论,仅从性格秉性而言,屈原较之于靳尚在权位问题上,注定了是个“输家”。这一点很容易分析出来,用不着多讲。一个善耍手腕,一个耿直无枉一个有害人之意,一个无防人之心,焉有不“栽”之幸?
下面屈原假借渔夫之口,说出了一番归劝的话。渔夫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渔夫说,号称圣人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并能随世俗进退。整个社会都混浊不堪,为什么不顺应潮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醉了,为什么不也一起尝酒糟喝淡酒呢?为什么要保持纯美的宝玉般的德操而自找被放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