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 下扬州(2 / 2)轮回之诸葛孔明首页

崔州平道:“嗯,好句,孔明兄,看来你的心情也好了许多啊。”

蒋琬不知道诸葛亮在许昌之事,自然也不明白崔州平的深意,接道:“的确是好句,只是以我的心境恐怕无法理解其中的韵味了。”

诸葛亮不想深讨此事,便打岔道:“对了,公琰兄如何知道卧龙的?”

蒋琬笑道:“孔明兄可知道汇闻?”

诸葛亮这才恍然大悟道:“原来是水镜先生给吹嘘的,他日你也取一雅号,我去给水镜先生说。”

说完三人又哈哈笑了起来,也许是环境的关系,诸葛亮明显要开朗了许多,心道:锦绣山河自有其灵性,难怪一些心情郁闷之人总喜欢去旅游,其中自然有其道理。

当船只驶入洞庭湖之时,水流顿时变缓,船只只能依靠帆与人力而行。秋日的洞庭湖格外的安宁,想起自古以来就有多位诗人为洞庭湖作下许多的诗句,诸葛亮也想体会一番其中的意境,只是这回不敢再念出来了,免得发烧。

好水自然就会有好鱼,船家也是荆州大户,据说还是黄月英的本家。打捞了几条较大的鲜鱼只用清水煮了煮便呈给几位客人们享用,虽然淡了一些,但依然很是鲜美。先前那个不愿意说话的老者从口袋里拿出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粉末来,洒在鱼上,自己先吃了一口,闭上眼感受其美味。

荆南作为护卫自然是要先于诸葛亮吃的,于是马上也吃了一口,味道比先前白煮的简直天壤之别,说不出话来,一个劲的点头,示意甚是美味。于是众人都纷纷开始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的享受起来。

黄月英并没有吃很多,因为她自小就是荆州的大户人家,这等鲜鱼其实也没少吃,如今一个妇道人家在人前吃东西也多有不便。

天色已近黄昏,来不及靠岸,晚上就只能在船上度过了,几人兴致很好的问船家要来钓竿和小舟,居然开始钓起鱼来,在这一望无际的湖水之上,也算是一桩美事。

诸葛亮更是将鱼竿拿给诸葛均,自己脱去外衣就一头跳进水里,吓的大船上的黄月英马上叫来水手救人。但见诸葛亮好端端的浮在水面上,才松了一口气。紧接着蒋琬也跳了下去。

“哥,你居然会水?”诸葛均奇怪的问道。

诸葛亮一边用手划着水,一边道:“你哥我会的多了。”说完也不多解释,直接平躺在水面上缓缓的划动,看着空中翻滚的云彩。巨大的水面,巨大的浮云,一切是如此的广阔,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真正感觉到在天地之间人是多么的渺小。这是群山所无法比拟的感官,同时也是让孔明亮回想起自己真正童年的场景。

崔州平也很想下去试试,可还是给荆南拉住了。他一个北方人从来没下过水,此时下去多半是上不来的。蒋琬惊奇的发现诸葛亮的水性居然比自己还要好,自己自幼也习武,身体素质远比一般的文弱书生要好的多,可在水下与诸葛亮较量了一番才发现,他的水性和技巧绝对要比自己好的多,这让他又一次对诸葛亮此人心感敬佩。

次日船只驶出洞庭湖,重新进入水道,此时的浪有些急,时快时慢,黄月英觉得有些不适便让小满陪着去房内休息了。

蒋琬似乎不是第一次出门,不停的给诸葛亮介绍周围的山林。当诸葛亮听闻一处名为“赤壁”的地方时心下一惊,止住滔滔不绝的蒋琬,问道:“你说这里就是赤壁?”

蒋琬不明所以,回答道:“正是,孔明兄且看那边一块山崖,泛着暗红色,故名赤壁。而北面的一片林子则为乌林。此处江面相对较窄,水流也相对平缓一些,待到前面应该有不少弧口,行船就有些困难了。”

诸葛亮目不转睛的盯着西北岸的乌林,直到渐渐远去,心想:我既然知道此处将要发生什么,若是在事先有所准备应该会有很大的益处。将来定要来此好好查看一番。

两人话还没说完,小满就从船室里跑了出来,紧张道:“姑爷,夫人……夫人她好像有些不妙。”

诸葛亮听闻马上就跑进船中,原来是黄月英此时因为晕船晕的厉害,不断的呕吐,人都快虚脱了。诸葛亮叫小满取来湿毛巾,一边让黄月英靠在自己胸前,一边给她擦拭。此时黄月英简直就要昏过去了,说也奇怪,其他的几人也没怎么坐过船,却仿佛没什么事,只有黄月英的情况特别严重。

船上没有大夫,也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能等船只到下一个港口靠岸了再想办法了。此时门口有人道:“让老夫看看,或许会有帮助。”

诸葛亮抬起头看去,只见之前那个不太愿意说话的老者站在门口。诸葛亮有些犹豫,黄月英这其实算不得病,只是情况较为严重而已,让一个陌生人给自己的内子看病总不太放心。

一边端水进来的小满不悦道:“老人家,你是大夫?”话里的意思就是若不是大夫就别在这添乱了。

那老者看了小满一眼,见她不过是个十来岁的小女孩也没动气,哈哈笑道:“老夫算是吧,哦,忘了介绍了,老夫姓张,名机,字仲景。”

诸葛亮开始并没有在意,听他说是医生也就安了一会心,有个大夫在总比任凭黄月英这样吐下去要好一些,只是不知道这医生靠不靠谱,毕竟这个年代的赤脚医生也不少。

小满正要说您老该不会是要骗钱的吧?才说了:“您老……”两个字就被诸葛亮打断了。当诸葛亮把张机的名字跳开,读作张仲景时,顿时就道:“您老怎么不早说呢。晚辈真是太失礼了,还望张神医帮我内子瞧瞧。”言罢就把黄月英扶躺在床上,给了小满一个眼色之后起身亲自搬了一个凳子请张仲景坐下。

老头子回道:“你们不是也没问吗?”进屋坐下后便开始把脉。过了约莫半分钟的样子,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小瓶道:“小子,伸手过来。”诸葛亮很知趣的把手伸了过去。只见张仲景将小瓶之中的一些液体倒在了诸葛亮的手中,吩咐道:“给她涂抹到头部,颈部。”诸葛亮似乎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对了,是风油精的味道。当下也不犹豫,就给黄月英的太阳穴和颈部涂抹了一些,还习惯性的给她抹了一下人中穴。

张仲景见诸葛亮的手法很是精准便道:“想不到黄公之技如此渊博,居然连岐黄之术也略懂一二。”言罢又从随身的箱子里取出一些粉末,交给一边的小满道:“拿去,混于水中,给她服下,估计一个时辰便可无碍。”小满不知该如何是好,诸葛亮忙向小满点头示意听先生的话即可。

待黄月英服下药水之后,涂抹在头上的药水已经开始逐渐见效,神情也看似舒服了很多。张仲景看了看黄月英的面色,便独自走出门去了。诸葛亮过了一会见黄月英似乎睡着了,便安排小满代为照顾,自己也出门去寻张仲景致谢。

刚出门就见老头子又一个人独自坐在船舷边看书,上前躬身一礼道:“多谢张神医相助。”

张仲景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医者原本就见不得人受苦。”

“张神医高义,不知张神医此行是去往何处?”

“好啦,别左一个张神医,又一个张神医的,老夫在长沙为官数载,与你那岳父算也是同辈故交,你就叫我张伯好了。”

诸葛亮点头笑了笑,对于这种神级的医者,他还是很敬重的,也用不着虚情假意的去特意讨好。

只听张仲景道:“此番我是前往会稽,传闻哪里多有瘟疫,我想去实地行医研习。自黄巾之乱后,百姓民不聊生,瘟疫横行,我便辞官专心研习医术,希望能够解救黎明百姓与水火,可天下之大,岂是我一人可以为之?各地诸侯林立,又有谁会为百姓疾苦着想。”

在这个崇高的人面前,诸葛亮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一心救人,与病魔对抗的人总是值得敬重的。只好随口说道:“医者父母心啊,张伯何不将自己平生所学整理成册,传于其他同样的有心之人,岂不是可以救助更多的百姓?”

却不想张仲景摇头道:“书?寻常的百姓医生有几个能看得起书?何况当世圣手华佗还没出医书,我如何敢献丑?”

诸葛亮顿时给说的无言以对,的确,这个年代书其实算是个奢侈品,特别是有用的书,就算是写成了,也没有办法印刷,全是靠文人誊抄而来,所以多数学术都还是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延续。就算写了书,总不能自己去一本本的抄写出来送给世人吧,更何况中医并非是有文字就可以拿捏的准的,很多是需要实际病例去得出经验。

诸葛亮当下只好解释道:“就算是眼下不能一蹴而就,留于后世也是功在千秋之事啊。”

听闻诸葛亮此话,张仲景也没有反驳,事实上诸葛亮所说的也算是有道理的,虽然不能广为流传,但若能将病例整理归纳,写成策,对于后世也算是有所借鉴了。

沉思了一会,张仲景道:“小子说的也算是有几分道理,若有缘遇见神医华佗,讨教之后,我会考虑的。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我辈并非生而知之者,就算要流传于后世,也要待我寻遍天下医道之后了,免得误人子弟。”

张仲景的一席话让诸葛亮感悟颇深,当自己还不够了解事物本质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轻言贸进,不然后果可能往往会适得其反。诸葛家奉行的是谨慎,而本该谨慎的诸葛亮由于自己的关系却有些浮夸冒进了,若不警觉早晚会步赵括、马谡这一类人的后程。

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并没有他想想的那么重要,更没有什么神算鬼谋,多数时候所做的还是谨慎谋划和平淡的治理。就算是没有诸葛亮,刘备或许也能够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势,所差的只是一个契机而已。

此时的诸葛亮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从婚姻开始就已经绑在了荆州这条战船之上了,能够选择的只是谁人掌舵而已。如果历史真会全部实现的话,那么至少在荆州,诸葛亮并不会留下什么遗憾。